【XM外汇跟单官网资讯】极限逼近3%红线,银行消费贷在隐忧中找平衡
在贷款利率不断下行的环境下,银行消费贷业务正面临诸多难题。
一方面,净息差进一步压缩,市场竞争白热化。为了吸引客户,银行在汽车、装修等大额消费领域纷纷祭出超低利率“大招”,部分银行甚至推出5年免息的汽车金融方案,装修贷利率也降至2.4%并搭配贴息优惠。
然而,这些举措虽短期内刺激了业务量,但也带来了诸多隐忧:消费贷不良率有所抬头,资金挪用监管压力不断增大,产品同质化越发严重,银行盈利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银行需在息差管理、风险防控与产品创新之间寻求平衡,而消费者则应理性评估自身债务承受能力,避免陷入过度借贷的困境。
提升服务,花式“卷”起消费贷
“您好!您已获得一张利率低至3.05%的闪电贷利率券,点击进入查看。”
“您的可借额度为50万元,有效期至2025年6月21日,使用指定利率券后,年利率低至2.68%(单利)。”
“车贷5年免息!可贷九成资金!”
“装修贷手续费0.2%/月,首年贴息!”
今年3月末,多家银行已收到监管通知,要求暂停审批年化利率低于3%的消费贷款产品优惠。在监管叫停利率低于3%的消费贷产品后,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部分银行力推的消费贷业务游走在规则边缘,通过各类大宗消费场景或利率券模式,将实际利率重新压低至3%甚至更低。
今年刚满30岁的小田(化名)今年面临几件人生大事:他要装修刚交付的房子,还要购买人生中的第一辆汽车,同时每月还要按时偿还房贷。一下子多出来的支出高达几十万元,让他感到有些吃力。
原本他打算找一家可靠的银行申请一笔大额消费贷款,用于装修和购车,但没想到3%以下的低利率贷款产品被叫停了。正当他以为再也找不到低利率贷款时,多家银行向他推送了大宗消费贷款产品,利率居然压得很低,甚至免息,这让他又看到了希望。
小田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他跑了好几家4S店,发现车企几乎都有和金融机构合作的贴息服务。有的品牌,比如智己、小鹏、大众、宝马、奔驰等,提供两年贴息服务;还有些品牌,比如特斯拉、蔚来,提供5年免息服务。
记者从多家车企品牌方了解到,在汽车“价格战”的影响下,多数车企已经将金融服务纳入竞争范畴,低息甚至免息成为“标配”。
一位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主流的汽车金融服务方案分为两种:高息高返和折扣低息。例如,三年或五年免息,银行定向对车企进行利息补贴,年化利率(单利)大致在1.8%~2%区间。以特斯拉Model 3为例,银行向该车型提供五年约9%的利息补贴。
不只汽车贷款,银行在装修贷款等大宗消费领域也积极发力。据记者了解,国有六大行均推出了装修贷款服务,其中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的服务费率最低。
记者在小田展示的建行客户经理推介的装修贷页面上看到,最新一期的一年贴息贷款活动正在进行,活动时间是2025年5月16日至5月31日。在此期间,贷款人可凭借购房合同进行贷款申请,分期金额范围为10万元至100万元,期数为60期,月费率为0.2%,但首年免息。
“以贷款30万元为例,贷款期限为一年,每月需偿还本金5000元,每月手续费为600元,一年累计手续费为7200元,而银行将在首年末返还这7200元手续费。”该行客户经理向记者解释道。
消费贷崛起后的风险浮现
2024年,银行消费贷成为信贷业务的重要支撑,财报数据显示,多家银行零售贷款业务余额快速增长。然而,到了2025年一季度,这一趋势有所放缓,个人贷款增速慢于各项贷款整体增速。
一季报显示,建设银行个人贷款余额为9.0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7%,低于全行贷款4.73%的增幅;交通银行也面临类似情况,一季度末个人贷款余额为2.7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8%,低于全行贷款增速约3个百分点。
行业数据也印证了上述变化。央行数据显示,全国新增居民短期贷款出现缩水。4月末,全国新增居民短期贷款少增401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501亿元。作为居民短期贷款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人消费贷增长步伐放缓,反映出全行业对其资产质量的担忧。
一位股份行零售业务部门人士告诉记者:“零售业务的不良贷款额度正处于上升趋势,银行这方面面临的压力比较大。”一季报数据显示,不少银行正面临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压力。例如,招商银行零售不良率由去年末的0.98%上升至一季末的1.01%,不良额增至361.25亿元。
从整个行业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个人不良贷款正处于“量增价降”的局面。银登中心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成交规模(按未偿本息计算)为370.4亿元,与2024年第一季度相比,成交规模增长超过7.6倍。
多数银行的不良资产包以1折低价甚至更低价转让,这也导致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市场出现了两个关键指标的显著变化:未偿本息折扣率下降至4.1%,本金回收率仅为6.9%,这两个数字创下近两年来的次低水平。一位地方AMC(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这表明银行为了加速不良资产的处置,愿意接受更低的转让价格,以尽快清理资产负债表上的不良资产。”
从各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情况来看,也能窥见行业不良资产情况的变化。截至2024年末,国有大行中,建设银行消费贷不良率为2.22%,信用卡不良率同比上升;城商行中,南京银行消费贷不良率为1.29%、零售业务整体亏损12亿元,而渤海银行消费贷不良率高达12.37%。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部分银行希望通过较低利率吸引和留住更多客户,这实际上是一种“薄利多销”的促销行为。然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过低,可能产生一些负面作用。
首先,低利率可能让消费者产生“利率幻觉”,不顾个人实际盲目申请,从而加重个人债务负担。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从2023年末的61.9%下降至2024年末的61.4%。尽管有所下降,但在新兴经济体中,这样的杠杆水平仍然属于较高水平,部分群体债务负担仍然较重。
其次,消费贷款可能被套用、挪用,从而导致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理财市场等,这不仅增加了金融风险,也可能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银行需在息差管理、风险防控与产品创新之间寻求平衡,而消费者则应理性评估自身债务承受能力,避免陷入过度借贷的困境。”业内人士建议。